活動與消息

2019/03/14 健保資料庫最快6月適度開放 業界可和學界聯合申請

  健保署去年有意開放去識別化後的健保大數據,引起產業界高度期待。中央健保署署長李伯璋12日在生技醫療產業趨勢論壇中首度揭露開放時程,承諾,去識別化後的健保資料,最快可以在今年六月讓業界企業與學術單位聯合申請,鬆綁以往只開放學術單位使用的規定,讓大數據獲得更有效的應用。

  從健保於民國84年開辦至今,累積資料超過20年,加上衛福部2009年起投入電子病歷系統的建置工作,並以TMT(Taiwan 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 Template)格式做為交換標準,將國內醫療單位所有的病歷、檢驗報告與醫學影像全面e化。因此,儘管臺灣人口數無法與大國比擬,但病歷的電子化與統一格式,長年累積之下形成龐大的數據資料。

  換句話說,臺灣不僅擁有令他國稱羨的健保體系,更具有高品質的資料庫。如健保署至今收載超過1,700萬件(約7.7億張)醫療影像,若能將此巨量資料應用於機器學習,訓練AI病理師輔助醫生進行疾病判讀,則可大幅降低誤診機率。

  大數據為AI發展的基礎,但前提是用來訓練的數據來源必須可信,從IBM Waston的例子可見一斑。北醫管理學院院長謝邦昌解釋,因為用來訓練模型的資料大多為假設數據,並非真實病人資料,導致Watson電腦經常給出錯誤的癌症治療建議。這反映出醫生專業性與不可取代性之外,也凸顯真實資料應用在機器學習上的重要性。

  但在現行法規下,健保資料庫僅提供學術單位及非營利機構研究使用,使用者必須事前申請,也只能在線上操作,不能把資料帶走。「現在很多研究是先進去(健保資料庫)來建立一套模型,再寫論文去驗證其Pattern有理論基礎,所以,很多人不相信它。」勤業眾信執行副總經理溫紹群表示,現行做法讓研究報告無法獲得業界信任,導致學術研究無法落地、應用於相關產業。

  「No data, no value.」謝邦昌強調健保數據在智慧醫療中扮演的角色,若健保署能盡快將此計畫提上日程,除了推動產學接軌,也能讓智慧醫療的應用更實際與廣泛。溫紹群表示,AI在醫療產業的應用已成趨勢,短期可能以影像識別技術為主,以長遠程來看,將以預防性治療為目標,幫助個人預測患病風險並盡早作為,可望顛覆現有的醫療照護模式。

資料來源:iThome新聞 翁芊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