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與消息

2020/05/11 產業觀點/從新冠肺炎疫情找出台灣產業機會

新冠肺炎疫情在台灣逐漸緩和,但是誰也說不準未來是否可能捲土重來,台灣政府應在疫情中看見產業發展的機會,提供經費支持生技產業開發疫苗、藥物、普篩技術等,讓台灣有足夠能力和技術因應未來未知的挑戰;另外,線上相關產業的發展前景也很好,政府也可以用紓困的思維,贊助相關產業經費,發展像是虛擬實境觀光、虛擬博物館等,或許會成為疫情過後的新興產業。

韓國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採取普篩的方式,除了逐漸控制疫情,韓國生技業者更藉由這個機會發展出全面篩檢的技術;台灣是否需要普篩,當然尊重專業,只是在衡量時,是否也能把產業發展的效益一併考量進去,即使普篩對台灣而言不是百分百必要,但若可以因此讓生技產業發展起來,未嘗不能成為選項之一。

很多醫療界專家預估,新冠肺炎疫情雖然可能在6月緩和,未來還是有可能捲土重來,這對台灣發展生技產業而言是很好的機會。我曾經當過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會長,也在2012年在前總統馬英九政府任內擔任科技部長,對生技產業十分熟悉,生技業者其實已經摩拳擦掌了好一陣子,很想趕快投入研發,但不得其門而入,台灣政府應該更積極提供協助。

以開發疫苗為例,生技業者需要取得病人的資料,但這牽涉到隱私權的問題,今年4月中,衛福部食藥署終於表示願意幫忙生技業者取得開發疫苗的相關資料,這對於生技業者來說,算是遲來的高興,政府終於開放了,但食藥署又說,只開放到疫情指揮中心關閉為止。

我認為,政府應該大方一點,直接支持生技產業研發疫苗直到有成功案例為止,這樣若未來疫情復發,台灣也有更好的工具可以對抗疫情。

無論是開發疫苗或是藥物都需要經費,韓國普篩就是支持生技業者大量量產,如此成本一定比較低,台灣政府也應該有規模經濟的觀念,不要無形把市場規模縮小了。

美國有一家基因檢測公司23andMe,他們考量若只專門接醫院生意,市場太小且資料取得困難,因此直接把市場擴大到全世界,任何人都可以上網申請檢測,他們會把檢測包寄到受測者手中,只要用棉花棒刷一下唾液再寄回去,就可以檢測,讓受測者知道可能有哪些遺傳性疾病。

基因檢測在台灣的行情價大約是3萬元、1000美金左右,但這家公司因為市場規模大,檢測一次只要100、200美金,全球已有600萬人受測。除了透過擴大市場規模壓低成本,他們還在徵求受測者同意後,將基因資料轉賣給美國一家藥廠,賺了6000萬美金。

當我們希望醫療技術成本降低,普及到所有人,背後需要的就是規模經濟的思考,政府官員也應該有一點生意頭腦,讓新技術可以在最快時間普及化。

除了生技產業在這波疫情中具有發展性外,所有線上相關產業也有很大潛力,現在因為疫情關係,大家不敢出門群聚,也有很多公司直接讓員工在家上班,網路視訊開會、線上教學、網路購物等紛紛興起,疫情過去後,勢必改變了人們生活的方式,但台灣使用的多數工具都是國外開發,政府眼光應該放的更遠,拿一筆錢贊助線上相關產業發展。

觀光產業方面,可以思考開發出虛擬實境觀光,透過新技術,讓民眾不用真正出國就可以虛擬體驗國外旅遊;現在也是推展虛擬博物館的好機會,雖然無法逛實體的故宮,但在網路上一樣可以瀏覽故宮的展覽品,各行各業幾乎都可以與線上、新科技結合。

政府現在對一些受疫情衝擊大的產業進行紓困補貼,但除了紓困之外,是否也可以盤點一下現有哪一些產業在疫情過後可能有很大的發展機會,由政府資助經費,把這些產業養大,未來可能成為新興產業,這樣的效應遠比單純紓困大得多。

資料來源:Yahoo新聞